7月5日,生态环境部在浙江召开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经验交流暨现场推进会,黄石受邀作大会交流发言,介绍土壤污染防治经验。同时,黄石市3个防治项目分别入选全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典型案例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案例。
因矿建厂设市的黄石,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一度很突出,位列7个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。近年来,黄石市大胆探索、先行先试,启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项目,成效显著。
种草“吸”害、给树做手术
大冶市金湖街道办农田土壤修复示范项目现场,283亩土地上绿意盎然,成片的蜈蚣草、圆叶遏蓝菜长势良好。
这是黄石实施土壤改良,通过技术手段调整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,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物质活性的生动实践。种植蜈蚣草、圆叶遏蓝菜等超富集型植物,将土壤中的重金属“吸”出来,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。该模式在黄石市1万余亩受污染农田推广,按受污染程度分类管控,遵循“宜农则农、宜草则草、宜花则花”的思路,推广水稻、玉米、花生等重金属低积累农作物。
东钢厂区建于1958年,2015年正式关停,土壤中留下大量污染。为保留树木,技术人员为其做“手术”,“用专用的阻隔材料将污染土壤与树木隔离,再用特殊工艺把树固定”,让树木正常生长。为修复土壤,用上了行业全部修复技术,并进行升级创新。
切断重金属污染源头
近年来,黄石关停近千家“五小”企业,从源头上切断污染。黄石是全国第三大印制电路产业聚集区,年产生涉重金属废水221万吨、污泥4089吨,土壤污染风险大。政府引导企业实施“干湿分层+管道架空”的空间布局,在潜在重点泄漏区域采取五级防控,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,形成印制电路板行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黄石模式。
风险管控与开发利用协调统一
黄石按照“应防则防、应控则控、应修则修”的思路,依规划、用途实施风险防控。东钢厂区污染场地占地70.14公顷,土壤污染程度高、污染物种类多。在进行工业遗址产业园改造中,黄石将该地块分成四种类型,依规划保留部分建筑和生产设施,分层分类实施风险管控,摸索出多套技术流程,形成大型污染场地修复与工业遗址公园协同开发模式。
分类施策修复治理受污染农用地
黄石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县域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,将阳新全县115万亩农用地划分成3个类别,实行分类修复。同时,选取大冶金湖街办重金属镉、砷等严重超标的283亩农用地作为试验田,探索修复技术,筛选出一批超富集植物、安全种植植物,污染物浓度降至目标修复值以下。黄石已将该经验形成地方技术指标,在全市1万余亩农用地推广。
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
问题解决也任重道远
愿大家悉心爱护
来源 / 湖北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