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雕世家
程志芳银雕作品
导报记者夏燕/文导报记者邱小华/摄
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,俗称“五金”。在这些冰冷、沉重的金属上雕刻出大千世界,会是怎样一番风味?
第24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上,神雕集团、掌声工坊、荣盛达、朱子岩钉秤工作室等20家永康市工艺美术协会成员将以团体名义共同参展,并以永康金属雕的招牌集体亮相。
“参展能让更多人了解金属雕,看到永康五金的精湛之处。通过交流与探讨,进一步提高匠人团队的创作水平,扩大和提升永康工艺美术的区域品牌。”对此,永康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程育全表示。
那么,之于永康金属雕,有哪些岁月钩沉,又何以历久弥新?不妨聆听来自匠人们的讲述。
金银雕
代表:掌声工坊讲述者:程志芳
程志芳的祖上,是传统的五金工匠世家。从小,他便跟着做手艺的父辈学打铜、打铁、打锡。
20多岁,从学校毕业的程志芳被分配到运管所工作。那时候,事业单位是很多人都羡慕的铁饭碗,然而,他的心里始终难以放下对五金的深刻情感。
2001年,程志芳毅然辞去工作,创办永康市“掌声工坊”工作室,开始专业从事手工银壶及金银器雕刻项目的研发创作。
此间,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手作银壶的打制方法,他还不远千里,奔赴云南、日本等地拜师学艺。后来,经过不断钻研,程志芳独创了一种名为“一片造”的制壶方法,即不用熔接、灌模,淬炼、锤打、錾刻、打磨、抛光,纯粹依靠手工敲打,将一块银片慢慢敲打延展开来。
“一块银锭,慢慢变成一块银片,再变成一只不规划的银桶,最后成为一把银壶……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实际上一点都不容易。”对此,程志芳说,整个过程中,需要几万次,甚至几十万次以上的锤打,而每一次锤打,都要百分百的专注与投入。
上述之外,在制作过程中,他还创作了“铜包银”壶、“铁包银”壶等,并创新地用阴錾阳刻、鎏金、银走铜、银走金等手法装饰,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。
如今,经过多年研习、传承和创新,掌声工坊已先后推出了“百年朝凤”手工银壶、“百子嬉春”子母壶、“金鸡报晓”银制艺术品等数百件大中小不同型号的手工银壶及茶托、茶洗等手工银制品。
铜雕
代表:神雕集团讲述者:程育全
永康铜艺,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。相传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曾南征到永康,便发现此地打铜手艺精良。
随着时间发展,当地打铜工艺传承渐渐有了分支,神雕铜艺便是最著名的几支之一。
生于铜艺世家的程育全,是神雕铜艺第六代继承人。和祖辈一样,年少时,他也曾挑着“打铜担”走街串巷讨生活。
1983年,锐意创新的程育全成立神雕集团,走上了现代复合铜工艺的创业之路。
30多年过去,专注于大型宗教雕塑、城雕、铜装饰、青铜艺术品的“神雕”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业界翘楚。
2006年,程育全创办了国内首家民营铜文化博物馆——中国神雕铜文化博物馆。
如今,走进博物馆,仿真古青铜器皿、佛像雕塑、城市雕塑……从司母戊鼎到现代铜艺,从玄奘法师铜像到“凤凰情”,远古文明与现代工艺在其间交相辉映,融为一体。
“一部中国古代文明史,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铜文化史。”程育全说,铜雕创作不是单纯的模仿,只有倾情投入,才有可能创作出“传世佳作”。
在他看来,铜艺传承必须在生活中进行,铜器只有与生活交融才能不断地被注入灵魂。因此,2015年,神雕集团又推出了实用与艺术收藏价值并存的禅铜茶器系列。
今年,以金属雕名义组团参展,程育全说,企业会把代表作放到展位中。
“以日用工艺品系列为主,里面有老的代表作,也有生产出的新品。”他告诉记者,参加这样的展会,不仅要宣传产品,更要向国内外客商展示永康的铜工艺文化。
铁雕
代表:象鸣堂讲述者:程险峰
和很多匠人一样,程险峰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制铜铁五金工具,也一直扎根在五金产业。
一次,他偶然结识了一位收藏日式铁壶的朋友,在和后者的沟通中,程险峰深刻地感悟到了铁壶的“内在”,并从此痴迷。
“真正的好壶,遇水成器,甚至能改善水质。”他说,一把好铁壶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只是,要做一把真正能够过水成泉回味甘的好壶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为此,程险峰曾试验了无数次。
直到几年前,他拿着自己制作的铁壶到检测中心提取水样报告,这时,数年的执着才有了真正的成果:两份报告均显示,其中的微量元素已顺利达标。
采访中,他告诉记者,一把铁壶的好坏,从外观上很难判断,要看它的稳定性,以及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“煮水利器”。
有这样一种说法:制铁壶,材料是基础。因此,在制作过程中,程险峰只用生铁原料,且坚持使用传统脱蜡制法。一路走来,经由他打造的壶,每个壶型都要经过多次改良,直至渐臻完美方才罢休。
“除了制作,铁壶还需要养。”程险峰说,养壶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,能让人返璞归真。在他看来,使其达到“壶遇水重生,水因壶达到丰润回甘”的境界,是自己作为传统手工艺匠人始终秉承的初心。
锡雕
代表:荣盛达讲述者:盛一原
锡,有“绿色金属”的美誉。当一块沉重、冰冷的锡金属,在锡匠的手上出神入化,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时,它们也同时被注入了祝福、向往等元素,从而有了生命,有了温度。
永康锡雕始于五代,已有1000多年历史。
千百年来,当地锡匠挑着炉子和箱笼,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在异乡寻找一家人的生计,敲打、雕刻着嫁妆、生活、祭祀、摆设等用品,不经意间,也记录了各地的风俗与生活。
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永康锡匠仍有1400多人。
锡雕艺术的传承人盛一原,初中毕业就跟随师傅学手艺,后来,又独立开店,走南闯北,学会了锡雕全套制作技艺。2002年,他创办了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。
2009年,盛一原着手建设了永康锡雕馆。在这个馆里,按保护、传承、发展,分别设置了古锡器、传统纯手工锡器、现代锡器3个展厅,藏品达千余件。
“传统技艺的精粹在于手工,这些在千锤百炼中累积而成的手艺,是任何机器和科技都代替不了的,按部就班,循序渐进,容不得半点偷工行为。”他说,作为一名匠人,要时刻坚守着一份“匠心”。
在盛一原看来,锡是永康五金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五金博览会上,了解与它相关的技艺、产品,是亲近永康五金名城的一次难得机会。